
金圣嘆總結人生三恨時曾經說:“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一部未完的《紅樓夢》讓古往今來多少學者前仆后繼、上下求索。而現如今研究“紅學”的學者、專家已經越來越多,似乎已經陷入了一個“紅學漩渦”之中。 10月31日晚,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世德教授做客第136期“孔目湖講壇”,給我校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從‘紅學漩渦’說起”的精彩講座。劉教授用他那嚴謹的思維、深刻的思辯把聽眾帶入了極具魅力的“紅學”之中。

現在《紅樓夢》的翻拍工作正處在緊鑼密鼓的籌備階段,對于社會上愈炒愈熱的中國古代四大名著翻拍熱潮,劉教授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紅樓夢》中人”也就是《紅樓夢》演員海選是一種炒作,有很多不了解甚至沒看過《紅樓夢》的人參加了海選,這是對我國經典文學的一種褻瀆。
對學術界爭論激烈的劉心武的“紅學”觀點,劉教授談了自己的看法。劉心武曾說他所研究的是“草根紅學”,并出版了一本題為《草根紅學》的書,劉世德教授認為所謂草根指的是平民化的意思,而作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并已經發表了四部“紅學”研究方面的作品的劉心武不是“草根”,他所研究的“紅學”或者說“秦學”不是“草根文學”。劉教授認為,“紅學”研究分為專家學者的“紅學”以及人民群眾的“紅學”兩個方面,兩者是相結合的和諧統一體。
劉世德教授對劉心武版“紅學”中秦可卿身世之迷也提出了質疑。在他看來,《紅樓夢》的文本中找不到任何證據表明秦可卿是廢太子之后。從《紅樓夢》中對秦可卿性格,言談舉止,臥室布局的描寫可以看出,在曹雪芹的筆下,秦可卿是一個行為相當不檢點的女性。而在兩百余年前的封建社會,在人們的傳統觀念里,棄嬰的身上通常都遺傳著某種傷風敗俗的不良作風,而這一點也恰恰說明了曹雪芹之所以如此設定秦可卿出生的原因。

紅學研究領域有“索隱派”一說。“索隱派”有“新索隱派”和“舊索隱派”兩種區別。胡適曾在文章里面把“舊索隱派”稱為牽強附會的“《紅樓夢》謎學”。劉世德認為“新索隱派”比“舊索隱派”聰明,有很多地方能夠自圓其說了,更能夠欺騙讀者了。
劉世德教授對有些學者自認為是在為《紅樓夢》“探佚”之說表示了懷疑,劉教授認為“探佚”是探求那些業已存在的不為人所知的東西,而并非憑借自己的主觀感覺憑空設想出的理論。
講座中,劉教授用淺顯的語言解答了同學們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