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無際的油菜花與藍天白云在遠方的地平線間交相呼應,漫山遍野的牛羊點綴在海拔4000余米的高山上,天空觸手可及。倘若此時,在如此秀美如畫的美景里騎行你會有怎樣的感覺呢?10月13日晚七點華東交通大學土建學院嚴云老師做客第132期“孔目湖講壇”,與同學們一起分享他那不同尋常的青藏之旅。講座在《天路》那悠揚的旋律中開始,整場講座嚴老師用圖文并茂的方式給到場的各位同學帶來了視覺和心靈上的雙重震撼。
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作為與南極北極并列的“地球第三極”的它,面積240萬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在高原的周圍以及高原內有諸如喜瑪拉雅山,唐古拉山,橫斷山等山脈。同時也是長江、黃河等亞洲主要河流的發源地。如今青藏鐵路全程通車不僅讓高原在各方面與外界加強了聯系,也方便了更多的游人解讀這片圣地。
對于現代人來講,騎自行車不單是為了出行,更多的也是一種健身和娛樂的方式。為了更好地欣賞惟美的自然風景,同時也為了挑戰自我,嚴云老師選擇了用騎行的方式去感受“天路”和沿途的美景。艱難而漫長的1200公里的騎行,嚴老師說靠的就是健壯的身體、睿智的頭腦和一顆感恩且平和的心。
嚴老師和兩位我校建筑工程系90屆的畢業生一行三人,從西寧出發,沿著109國道一路經過日月山、青海湖、柴達木盆地、昆侖山、可可西里、唐古拉山和羌塘大草原。在美麗的大草原上,多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在此安家。騎行途中,嚴老師還拍攝了大量的沙漠、濕地、河流、冰川、風蝕等地貌的照片,嚴老師一一向在場聽眾展示了這些美侖美奐的照片,驚嘆聲此起彼伏。
忍受著高原缺氧,寒冷,濕度低,陽光輻射強等高原反應,經過16天的騎行,穿過3個自然保護區,嚴老師到達了拉薩,并換車從拉薩出發前往世界海拔最高的珠峰和天湖納木錯。在那里,嚴老師看到了與漢族建筑風格迥異的西藏建筑,并從專業的視角為在場聽眾進行了對比。嚴老師說藏式建筑是不講究對稱的,而是在不均衡中尋求對稱,在變化中求協調。
藏文化是與佛教文化緊密相關的,寺廟的僧人至今保持著“辯經”的傳統,朝佛和念經也是與藏民的生命生活融為一體的。無論是五色風馬旗,還是飄揚的經幡,都是藏民虔誠信仰的體現,也是藏民崇拜自然、順應自然,在高原惡劣的環境中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體現。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我國更加重視有利于邊疆穩定和發展的事業。號稱“唐蕃古道”,“和平紐帶”,“又一條長城”的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對西藏的建設發展具有巨大歷史意義,也標志著高海拔鐵路建設的世界最高水平。
天路騎行的最大體驗不只在于身體,也是在于精神上的。講座中嚴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水本來是無形的,但給它一個容器它就有形了?!蓖瑯?,風景本來也是無意識存在的,只要有一雙懂得欣賞的眼睛,才會有對于美的追求,也才有了今天嚴老師所帶來的這場精彩的講座。在接下來的互動環節同學們就攝影、騎行等方面的感受提出了相關問題,嚴老師一一做出了詳細而精彩的回答。

攝影記者:林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