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美國南卡大學語言、文學、文化系終身教授葉坦博士做客第128期“孔目湖講壇”,為同學們講述東西方電影中的罪與罰。整場講座,氣氛熱烈,在一幅幅生動傳神的劇照中,葉教授用專業、獨到的視角帶領全場聽眾領略東西方電影的風采。
葉教授首先提到文學藝術中的罪與罰。文學中,并非所有的罪都需要罰,也并非所有的罰都緣于罪,葉教授說,罪不等同于罰,在電影中,罰比賞往往更能體現電影的內涵。正如“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英雄大都相似,他們或壯烈、或英勇,但惡棍則有更多的面孔,電影中一個英雄周圍大多有九個壞人,千面惡棍體現多面的電影層次。
世界文化的源泉是詩,基督教的《圣經》、伊斯蘭教的《古蘭經》及我國的《詩經》,都代表了早期的人類文化精華。葉教授說,從詩文化到戲劇,再到電影,罪與罰在藝術中的表現有了極大的變化。小說與電影相比,差異性主要表現在,小說是用文字表現,而電影則是用畫和音像來傳達。二者的想象力需要也不同,罪與罰在兩者中的體現也不盡相同。小說會告訴你犯罪動機,電影用一個細微的特寫鏡頭表現,讓觀眾自己去領會。戲劇是雙向的交流,需要觀眾的參與。
提到我國的戲劇、電影中的罪與罰跟西方電影的差異,葉教授說,我國戲劇的罪人大都與情節沒有有機的聯系。在描寫罪人時,他們從頭至尾都是壞的;但在西方電影中,壞人的罪與惡會隨著情節的展開而變化。電影是單向的欣賞,以往我國電影的結局大多是有罪有罰,但現代的電影會演繹出有罪無罰,或是有罰無罪,葉教授說,現代的電影更多地反映現實。
談及黑幫電影,葉教授說,黑幫的鐵律、黑幫的鐵馬、女黑幫的出現等這些因素使得黑幫電影得到人們的支持。特別是在經濟蕭條時,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及希望在短時間內得到慰藉,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們會對“撒旦”給予更多的支持。
葉教授總結說,戲劇的法則是戲劇的專有者給的。生活中的黑幫在電影中有了改造,出現了幽默的臉孔。“一個人在犯罪時思想比天空要崇高”,電影中的罪與惡高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