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紅樓夢》,一連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便會浮現出來,“混世魔王”賈寶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王熙鳳……說不盡的紅樓夢,道不完的紅樓事。5月30日晚7點半,圖書館202報告廳內座無虛席,充滿著濃厚的文化氣息。北京語言大學教授、著名紅學專家周思源應邀做客第126期孔目湖講壇,為師生帶來了題為“說不盡的紅樓夢”的精彩講座。他以淵博的專業知識和精辟的論斷,為同學們開啟了紅樓之門。整場講座氣氛熱烈,掌聲笑聲不斷。
周教授首先提到《紅樓夢》在國內外文壇的地位。毛澤東說過,我國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有利條件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和半部《紅樓夢》。這足以表明《紅樓夢》代表了五千年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周教授說到,曹雪芹是世界上杰出的作家之一,一部《紅樓夢》就作品水平而言,世界上沒有哪一部作品可以超過它。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精神文明的象征,是一部高濃度的藝術巨著,經得起反復品味和精讀。之所以稱它為高濃度的巨著,周教授解釋說,紅樓夢給我們帶來的是閱讀和審美的享受,它用很少的文字體現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每次閱讀都會使我們有新的感受。周教授以賈雨村的出場為例,“不免貪酷”四個字揭露了封建官場貪污和暴虐的習氣。
一部作品的成功主要看其塑造的人物形象。《紅樓夢》塑造的成功的藝術形象有80個左右,評論家專門為其寫過文章的就有40余人,論文題目出現賈寶玉、林黛玉的就各有三百多篇,這也堪稱世界第一。《紅樓夢》的另一重要特點是,經得起解剖式研究。我們可以就其中的飲食、建筑、服裝甚至只截取其中的某個人物、某段情節便能進行深入地探討,這是其他作品所不能及的。
周教授緊接著為同學們解析閱讀《紅樓夢》的入門鑰匙。曹雪芹綜合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象征主義的創作方法寫成了《紅樓夢》,引原文中的話為“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獨特的創作手法也給讀者設置了很多閱讀陷阱。周教授說到,就賈寶玉的名字我們可理解為寶玉看似玉,其實是真石;“怡紅公子”的稱號暗含了他對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的失望。就一些讀者提出的薛寶釵想與林黛玉爭做寶二奶奶的說法,周教授認為這是不正確的。首先,薛寶釵當時可以爭奪,但她并沒有爭奪的意圖,因為她恪守著封建道德,另外,小說中“蘅蕪苑”內小石峰分布也暗含了薛寶釵性格中鐵石心腸的一面。一塊“無生命的石頭”怎能與賈寶玉這塊有“生命的石頭”走到一起?周教授再舉李紈為例,大觀園未建立時,作者說她為“槁木死灰一般,一概無見無聞”,但大觀園建成后,李紈作為弟弟妹妹們的教導者,受他們的感染,她也恢復了一個少婦應有的情感和心理。《紅樓夢》為我們設的閱讀陷阱,沒有人可以跳過。
周教授說,既然《紅樓夢》已有陷阱,我們就不要再挖,讓別人再陷下去。周教授提到,最近的紅學熱點:秦可卿生死之迷。他強調說,學術研究有別于娛樂文化,應遵守學術規范,明確文本可靠性并尊重文本。其次要遵守邏輯規律,避免偷換概念,如胡適先生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他激勵每一個做學問的人都應該嚴肅認真。
講座結束后,周教授認真詳細地回答了同學們的問題。

攝影記者:林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