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昌12月1日電(記者馮麗)“不要隱藏你的傷痛,試著把你的情緒說出來,發泄出來,讓我們與您共同分擔。”華東交通大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舒曼正細心詢問九江縣涌泉鄉長嶺村村民胡華渺,此話一出,一家三口頓時哭成一團,原來在此次九江地震中,家里最小也是最受疼愛的成員--兩歲的兒子胡子豪喪失了年幼的生命。
12月1日,一支由11名大學師生組成的心理醫療小分隊,深入到了地震重災區九江縣的多個鄉鎮開展心理援助志愿服務。他們通過進行家訪和座談,聆聽災民們的心里話,幫助災民排解不良情緒,宣講災后心理保健技巧,對心理創傷嚴重、災難親歷者、遇難者家屬以及直接參與救助的醫務人員提供心理援助和相應的心理干預。
胡華渺夫婦將他們對幼兒的悼念在心理醫療小分隊面前痛快地宣泄了出來,他們的女兒也邊哭邊說:“嗚-我以后-再也不能和-弟弟-說話了,陪他玩了。”
“有什么話,有什么悲傷,都可以對我們說,我們至少可以默默地傾聽,陪著你們一起悲傷。”心理醫療小分隊的尹琴琴說。“是啊,但是傷痛過后,你們一定要讓生活作息盡量恢復正常,畢竟你們還有12歲的女兒啊,她同樣需要你們的關懷,你們應該盡早振作起來。”另一名隊員黎凡穎說。一家三口這才慢慢恢復了平靜。
舒曼告訴記者,當人們經歷了一般生活中不會遭遇的危機狀況,會產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見的“正常”反應,有些人會變得冷漠、麻木,對環境與他人少有反應,有些人則會產生害怕、悲觀、無助、易怒、失望、希望等情緒,還有些人會出現不舒服的身體癥狀,包括疲倦、失眠、做噩夢、心神不寧、記憶力減退、心跳加快等。了解這些反應,除了能適時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也能避免他們壓抑自己的想法,從而幫助他們早日走出“地震”的陰影。
物質救災可以解決眼前存在的問題,而心理“救災”則是解決長遠問題。舒曼說:“在賑災和災后重建的同時對災民心理進行有針對性的疏導,能在救災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了良好的心態,才能戰勝困難,早日重建家園。”
當心理醫療小分隊走的時候,胡華渺一家人把小分隊成員從家里一直送到了十多里外的大路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