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材料學院青年教師胡曉明博士在光電功能材料領域取得系列成果。
近年來,胡曉明博士瞄準“健康中國”發展戰略,聚焦江西省“1269”行動計劃生物醫藥產業鏈,圍繞光電功能材料與先進納米光子學交叉前沿領域,致力于解決新型功能材料的設計原理、性能調控及高效診療等關鍵科學問題,系統開展長波長有機光電材料的創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創新研究成果。


通過對有機半導體共軛分子深入研究,胡曉明博士圍繞科學問題“分子結構、分子聚集行為、光學功效之間的內在關聯”,揭示了近紅外二區熒光J聚集體形成的機制,詳細闡明了如何利用特定的分子結構形成具有J型聚集激子耦合的滑移堆疊堆積基序,來制備高性能NIR-II熒光分子,以進一步促進其生物醫學中的應用。相關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在材料科學頂級期刊《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Small》等上發表,其中《Advanced Materials》論文由所指導碩士研究生朱彩君(已錄取為浙江大學博士生)擔任共同第一作者。該期刊最新影響因子為26.8,屬材料科學領域頂尖期刊,在國際材料領域科研界享譽盛名。
胡曉明博士針對傳統光動力療法固有的氧消耗和缺氧腫瘤微環境導致的光動力療法療效不足的問題,揭示了長波長光敏劑的耐乏氧光動力治療的新機制并實現了高性能生物診療應用。相關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在化學領域頂級期刊《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最新影響因子16.9,中科院Top一區期刊)和中國化學會旗艦期刊《CCS Chemistry》(最新影響因子9.2,中科院Top一區期刊)上。該系列研究工作引起國內外學者廣泛關注。
通過分子設計與納米工程協同策略,胡曉明博士突破傳統材料的光物理限制,詳細探究了長波長BODIPY熒光分子的設計策略及其高性能生物診療應用。全面闡述了分子型稀土配合物的結構、性質及其在生物成像和生物響應的應用。相關成果分別以第一作者身份和第一通訊作者身份在材料科學頂級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發表。該期刊最新影響因子為19.0,屬材料科學領域頂尖期刊,中科院Top一區期刊。
近年來,材料學院加強科研創新團隊建設,加快高質量標志性科研成果產出,逐步理清學科發展建設思路,通過激勵導向進一步激發了青年教師的積極性和創新性。
代表性論文鏈接:
1. https://doi.org/10.1016/j.ccr.2025.216992
2.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304848
3. https://doi.org/10.1186/s12951-024-02984-6
4. https://doi.org/10.1002/smll.202007566
5.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01036
6. https://doi.org/10.31635/ccschem.024.202405072
7.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401325
8.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412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