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既是同學們在大學的‘最后一課’,也是行將建功立業的一次莊嚴誓師。希望大家帶著勝利的榮光,在大江南北經天緯地,在神州內外鵬路翱翔,從勝利走向勝利,從輝煌走向輝煌。”6月23日,在我校2015屆畢業典禮上,校黨委書記萬明發表題為《從勝利走向勝利》充滿激情的講話,博得現場掌聲不斷。校長雷曉燕為101位優秀畢業生一一頒發學位證書并扶正流蘇。畢業典禮由校黨委副書記汪立夏主持。




萬明以這些天校園里一個最熱的POSE,Oh yeah(剪刀手)告訴同學們,這個代表勝利的手勢,誕生于70年前的反法西斯戰火硝煙里。他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這樣一個勝利之年,對同學們需要怎樣的勝利,如何贏得勝利,提出三點希望。
第一、希望同學們不忘鐵路本色,擔當興路強國的重任。萬明說,我校骨子里是鐵路高校,因鐵路而生,為鐵路而興,是我們的本色。交大從內到外都被印上了“鐵路”二字,而中國的鐵路也被印上了“交大”二字。鐵路見證了民族的苦難和創痛,鐵路見證著強國的夢想和追求,鐵路見證著交大的作為和光榮。希望投身鐵路行業的同學們,都能夠像學長學姐一樣,無論是堅守在大山的鐵路小站,還是奮戰在荒漠的工程一線,或居廟堂之高、或處學府院所,都要懷著一顆甘于奉獻、勇于拼搏的赤子之心,用青春撐起中國鐵路大發展的脊梁,用才干凝聚起中國高鐵走出去的力量。
第二、希望同學們不負青春年華,擔當創新強國的重任。萬明以70年前的抗戰勝利,為何贏的那么悲壯警醒同學們,創新才是民族復興的第一動力。70年后的交大學子,重任在肩責無旁貸。希望同學們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歷史進程中,能寫下交大人濃墨重彩的篇章,這方面,交大的學長、學姐們已經在創新和創業的領域為大家樹立了榜樣?!扒啻耗耆A就是用來創造奇跡的!馬云畢業于杭州師大的經歷告訴我們,要創造阿里這樣的奇跡,讀華東交大足矣!”
第三、希望同學們不失虔誠敬畏,擔當文化強國的重任。萬明以日本通過《名偵探柯南》等動漫作品,不著痕跡地推銷日本的歷史觀、價值觀,警醒如今我們對代表民族精神的文化缺乏一份虔誠,對代表民族氣節的英雄缺乏一份敬畏。并用抗日將領賴傳珠上將和遠征英雄趙昌然教授兩位與交大有關的兩位抗日英雄的事跡,告訴同學們,你們的成才,得益于抗日將領對家鄉的眷顧,你們的人生,要對得起為了民族獨立浴血抗戰的那一代先烈。這樣一批教授的熱血和作為,是同學們永遠值得延續的學脈和傳統。
萬明殷切寄語同學們,不僅要為“一帶一路”開疆辟土,不僅要為“中國智造”奮力創新,不僅要為“能打勝仗”貢獻青春,更要守護好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和“魂”。有人說在“懷疑的時代更需要信仰”,同學們的使命就是用虔誠敬畏之心去勤學、修德、篤實、力行,去減少這個社會的浮躁和功利,去終結這個懷疑的時代。
汪立夏用“激情、深刻、情長、擔當”八個字概括萬明書記的講話,并希望廣大畢業生牢記囑托、勇挑重擔,從勝利走向勝利,從輝煌走向輝煌。

“我是華東交通大學2015屆畢業生,我莊嚴宣誓:日新其德,至誠至信,止于至善,唯實惟新。永懷為民報國之志,恒守進取務實之心,百年夢圓,維系我身,天下興亡,我的責任,我要做交大的驕傲,我要做民族的脊梁。”畢業生握拳宣誓,表示要擔當天下興亡的責任,做民族的脊梁。
典禮上,汪立夏宣讀了《關于授予謝鵬等641名研究生碩士學位的決定》、《關于準予黃江洋等5181位2015屆普通高等教育畢業生畢業的決定》、《關于授予黃江洋等4597位2015屆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畢業生學士學位的決定》、《關于表彰2015屆畢業班先進個人的決定》等四項決定。




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徐杰玲作為教師代表,為同學們送上最真摯的期望。她希望同學們不論是順風得意還是郁郁失意,都依然相信良知、道德、信仰的力量,都依然保持內心的溫和從容、潔白芬芳。希望同學們飛得更高更遠,有更強大的力量去服務社會、幫扶他人。
畢業生家長熊伍發代表所有畢業生家長,感謝為孩子們成長不辭辛勞付出的領導和老師。希望畢業生們要學會感恩,不論將來同學們的成就是大是小,人生的道路是順利還是坎坷,請同學們記?。焊改赣肋h愛著你們,華東交大是你們永遠的家。
來自電氣學院2011級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的張海龍作為畢業生代表發言,他表示,當以“天行健,自強不息”的執著,為實現“百年交大夢”揚帆起航;當以“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的信念,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在中國的大地上,寫下屬于華東交大人的生動樂章。
各單位(部門)負責人、各學院院長、書記、副書記及分管教學副院長;教師、輔導員、畢業生家長、畢業生代表參加典禮。
據悉,我校2015屆畢業生中,碩士畢業生562人,本科畢業生4722人,高職(專科)畢業生459人。
典禮結束后,畢業生在南區禮堂門口領取2015屆畢業紀念碗,碗與“完”諧音,寓意完美,同時,鑲著金邊的碗也寓意著“金飯碗”之意,飽含了母校祝愿學子們能夠事業有成,生活富足,人生完美的美好祝福和愿望。(攝影/薛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