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勝利走向勝利
——在2015屆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校黨委書記 萬明 教授
(2015年6月23日)

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又到鳳凰花開的路口,最近你們哭過、笑過也醉過。人生總是這么矛盾,你們既期待學業有成的勝利,又害怕曲終人散的感傷。大家熟悉的“哆啦A夢”告訴我們,“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讓結伴成長的朋友得到幸福,就是告別的時候”。看著你們幸福的眼神,我知道,告別的時候到了。
而能最完美留下這份幸福眼神的,莫過于畢業合影。當我看到你們瀟灑地將學位帽拋向天空,我知道畢業就是放飛的幸福;當我們看到女生們穿著學位服,擺出種種前衛甚至有點尺度的POSE,呵呵,青春就是任性的幸福,看著這樣的場景我多少有些嫉妒,當年我們若能如此,可以留下多少“小鮮肉”般的英俊,又可以留下多少“女神范”的絢爛?都說人生得意須盡歡,這些天有一個最熱的POSE,Oh yeah(剪刀手),沒錯,整個交大都沉浸在勝利的幸福里。
可是,這個被調侃為有點二的Oh yeah(剪刀手)是從哪里來的?是的,我看得出有同學記起了,這個代表勝利的手勢,誕生于反法西斯的戰火硝煙里。70年前,和你們一樣正值花樣年華的青年們,也在歡慶一個勝利,他們有人歡呼到聲嘶力竭,有人向天空打光了最后一顆子彈,也有人比你們還前衛,抱著素不相識的姑娘熱烈擁吻,那張海軍士兵在紐約時代廣場前,與一位年輕的護士擁吻街頭的影像,堪稱千年之吻。
去年,是甲午海戰120周年,我給你們學長、學姐的致辭是:永遠不能忘記的甲午。那時我就想,今后給每一屆畢業生的致辭都要以時代為背景,就是希望你們在華東交通大學的最后一堂課里,牢記擔當這個時代賦予你們的責任和使命!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同學們,你們在勝利之年迎來學業的勝利,所以我今年致辭的主題就是:從勝利走向勝利!
那么,我們需要贏得什么樣的勝利?又如何贏得勝利?
一、不忘鐵路本色,擔當興路強國的重任
大家都知道,我們學校骨子里依然是一所鐵路高校。我們學校的定位是“交通特色,軌道核心”,我們學校的編年史就是一部與鐵路共生共榮的發展史。因鐵路而生,為鐵路而興是我們的本色。
我相信若干年后,你們回憶母校,不會忘記進入南區后看到的第一道風景,是校訓牌下由萬年青組成的鐵路路徽;你們進入北區,首先瞻仰的是“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先生的雕像;你們剛入學時,參觀的是外形酷似“和諧號”的校史館,它寓意著交大的事業很大一部分將持續在鐵路馳騁。交大從內到外都被印上了“鐵路”二字。
而中國的鐵路也被印上了“交大”二字。從雪域的青藏鐵路到東海的京滬高鐵,從塞北的古洛線到南國的粵海線,有十余萬交大人奮戰在鐵路線上,平均每一公里的鐵路線上就有一名交大人。所以,我常自豪的說:在中國有鐵路的地方,就一定有華東交大的學子。今年,又有近2000名同學要進入鐵路系統工作,在從勝利之年走向勝利的你們,更要牢記鐵路對于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的重大意義。
鐵路見證了民族的苦難和創痛。從鐵路對大清“龍脈”破壞的爭議到四川保路運動,從沒有鐵路的劣勢招致甲午戰敗,到膠濟鐵路、南滿鐵路被日寇當作 “戰利品”;從“九一八事變”,到抗戰期間大多發生在鐵路沿線的大會戰。鐵路,默默見證了中華民族一百多年的血與淚。
鐵路見證著強國的夢想和追求。1978年10月26日,小平同志乘坐新干線時,感慨的說道“像風一樣快,我們現在很需要跑”,那時中國的旅客列車平均時速只有43公里。從京津城際開通、到武廣高鐵開通、到京滬高鐵貫通,再到5天前,高鐵出海第一單:莫斯科至喀山高鐵勘察設計項目的簽訂。中國高鐵實現了“引進技術到中國制造再到中國創造”的跨越,不僅位居世界運營里程第一,而且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中,更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對外輸出的核心產品。
鐵路見證著交大的作為和光榮。去年,被譽為“中國高鐵第一推銷員”的李克強總理,考察了南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陪同總理考察的就是我們83屆校友周清和。作為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他率領企業創造了我國出口電力機車的單筆最高紀錄。總理贊許說,“中國裝備走出去,你們的機車車輛是代表作。”像周清和校友一樣優秀的還有很多,從鐵總的領導、高層,到鐵路行業的總工、總會、技術骨干,再到各路局站段的負責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交大人、“花椒”人。據說全國三分之一的供電段段長都是我們電氣學院培養的。這樣長志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我們電氣學院的陳劍云教授,自主研發的鐵路遠動控制產品,更是將日本同類產品徹底趕出了這一領域。
希望投身鐵路行業的同學們,都能夠像你們的學長學姐一樣,無論是堅守在大山的鐵路小站,還是奮戰在荒漠的工程一線,或居廟堂之高、或處學府院所,都要懷著一顆甘于奉獻、勇于拼搏的赤子之心,用你們的青春撐起中國鐵路大發展的脊梁,用你們的才干凝聚起中國高鐵走出去的力量!
二、不負青春年華,擔當創新強國的重任
今天,同學們用1000多個日夜的努力,贏來了學業的勝利。而70年前的那場勝利,是四萬萬同胞用血肉長城換來的,當中,又有多少青春永遠定格在戰火硝煙里?這是中華民族永遠的記憶。
70年前的那場勝利,為何贏的那么悲壯?
有這么一個故事,或許能夠給我們不少的啟發,早在1870年,德國的“鐵血首相”俾斯麥,看到日本人到歐洲是討論制造和原理,而中國人到歐洲只關心質量和價錢時,就預言“中國和日本的競爭,日本勝,中國敗。”
這個黑色預言,不幸在120年前的甲午被言中了,在抗戰也差點應驗了。歷史告訴我們,銀子、鈔票可以堆砌起富麗堂皇的亭臺樓閣,但買不來國力的昌盛,可以買來武器裝備,但買不來軍隊的戰斗力,一個靠外購沒有創造力的民族,是永遠也強大不起來的,我們是用血的代價認識到,創新才是民族復興的第一動力!
70年后的較量競爭,能否贏得更加從容?
這些年來的抗戰神劇特別多,從“手撕鬼子”的劇情里,我看到的是不少人“好了傷疤忘了疼”的蒙昧,難道還要像100多年前的義和團拳師那樣,喊著“刀槍不入殺洋人”嗎?最近,有條新聞又給我們莫大的諷刺,就是成批的國人到日本去買杭州生產的馬桶蓋!
在今年的全球百強創新機構中,日本以39席高居榜首,而我們只有1席。有項調查,全世界最不認可中國科技創新的就是日本人,而這種不認可又何止在科技創新上?我們必須認識到在創新能力上,我們與日本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70年后的交大學子,重任在肩責無旁貸!
最近,與德國“工業4.0”、美國“再工業化”、日本“再興戰略”相媲美的“中國制造2025”正式公布,誠如劉亞洲將軍所言“今日中國,又一次處在歷史的關頭,雖不是‘亡國滅種’的關頭,卻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突破的關頭,非常需要一批猛將良才,需要大批新事業的擁護者、實踐者、開拓者。”我們多么希望,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歷史進程中,你們能寫下交大人濃墨重彩的篇章,這方面,你們的學長、學姐們已經為你們樹立了榜樣。
一個多月前,中國工程院公布了院士候選人名單,李愛群校友榜上有名,這么些年來,還有20多位校友獲得了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剛剛發言的張海龍同學,就以在校期間取得8項發明專利的成績,告訴我們,在創新領域交大人還會做出更新更大的成就。在創業上,榜樣也比比皆是。有一條讓美國人看醉了的廣告“Hi,約嗎?”閃動在紐約時代廣場上,大家都知道這是“度娘”在賣萌,你們還要知道的是,百度的7位創始人中就有我們95屆的校友郭耽。在“互聯網+”的時代,交大的新秀也已嶄露頭角,我們06屆的校友何洪佳,是“趣分期”創始人之一。
同學們:青春年華就是用來創造奇跡的!馬云畢業于杭州師大的經歷告訴我們,要創造阿里這樣的奇跡,讀華東交大足矣!
小伙伴們,加油!
三、不失虔誠敬畏,擔當文化強國的重任
《海賊王》《火影忍者》《名偵探柯南》……這些動漫,大家不會陌生,有的同學可能已經追了10多年之久,也有人暗自神傷:“在有生之年,我還能看到它的大結局嗎?”當你們不少人笑著流淚看完《哆啦A夢伴我同行》時,你們是否想過,將來你們孩子的卡通小伙伴,可能還是個日本人。誠如朱虹教授所言,“放眼世界,任何國家的文藝作品,都彌漫著占主導地位的國家精神”。日本同樣如此,通過一部部引人入勝的動漫作品,不著痕跡地推銷著日本的歷史觀、價值觀,甚至是文化滲透。當蒼井空引得萬人空巷時,除了大家都看到的性感身材,又有多少人能想起,當年一個鬼子可以掃蕩一個村莊的另一種“萬人空巷”?
相較于日本人執著地在靖國神社舉行一場場刺痛我們傷口的招魂法會,我們對代表民族精神的文化缺乏一份虔誠,對代表民族氣節的英雄缺乏一份敬畏。近年來,有人造謠說“狼牙山五壯士”,是因欺辱村民被逼上懸崖自盡,有人將邱少云比作還沒烤熟的“燒烤”,質疑黃繼光堵槍眼、董存瑞炸碉堡的真實性;還有烈士雕像、紀念碑被涂鴉,騎在烈士雕像頭上照相等事件。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我多次說過,我有足夠的自信,多年以后,你們都會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而我真正擔憂的是同學們會不會拋棄了學生時代的理想和追求,擔心你們成熟之后,變得世故圓滑、患得患失;擔憂你們成功之后,變得自私自利、驕奢狂妄,更擔心你們變成那種“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拋棄了那顆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說到底,我擔心你們骨子里面丟失了虔誠敬畏。
我希望抗戰勝利70周年畢業的你們,能夠記住和交大有關的兩位抗日英雄。
一位,是抗日將領賴傳珠上將。老將軍是江西贛縣人,當年,上海交大、同濟大學部分院系并入上海鐵道學院,更名為華東交通大學,之所以要把華東交通大學遷往江西,源于老將軍生前的一個遺愿,就是要在這片紅色的熱土辦一所全國知名大學。所以,你們的成才,得益于這位抗日將領對家鄉的眷顧,你們的人生,要對得起為了民族獨立浴血抗戰的那一代先烈!
一位,是遠征英雄趙昌然教授。我們南區的文達湖,留下了不少同學關于愛情的記憶。其實,有一對白發蒼蒼、精神矍鑠的情侶比你們更愛文達湖,他們手拉手在湖邊徜徉了幾十年,他們就是96歲高齡的趙昌然教授和夫人。“七七事變”后,18歲的趙老毅然投筆從戎,考入黃埔16期,參加了宜昌會戰、上高會戰和中國緬甸遠征軍。抗戰勝利后,赴美留學的趙老熱血沸騰,又毅然放棄了國外的優越生活,回國投身祖國的教育事業。像趙老這樣的教授還有很多很多,這樣一批教授的熱血和作為,是你們永遠值得延續的學脈和傳統。
同學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同學們:你們這代人,不僅要為“一帶一路”開疆辟土,不僅要為“中國智造”奮力創新,不僅要為“能打勝仗”貢獻青春,更要守護好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和“魂”。有人說在“懷疑的時代更需要信仰”,你們的使命就是用虔誠敬畏之心去勤學、修德、篤實、力行,去減少這個社會的浮躁和功利,去終結這個懷疑的時代。
同學們:此時此刻,既是你們在大學的“最后一課”,也是行將建功立業的一次莊嚴誓師。希望大家帶著勝利的榮光,在大江南北經天緯地,在神州內外鵬路翱翔,從勝利走向勝利,從輝煌走向輝煌!
讓我們一起深情吶喊:青春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