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下午,校黨委副書記汪立夏出席首屆人文文化節閉幕式暨第37期人文講壇,以“大學生活與人文素養”為主題剖析人文素養的提高與養成,接連不斷的啟智事例貫穿其中,開起了現場的人文“故事會”。

談及人文素養,汪立夏以我校依山傍水、臨江懷湖的學園環境作為引入點,向同學們介紹了“天佑橋”、“文達湖”、“文恪湖”等景點名稱的深刻含義,介紹我校的“三百校園”,從而提出人文素養應該從感官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
從身邊的學生事例到清華、北大之區別,從國學大師陳寅恪的人生經歷到茅臺酒廠的發展,從造紙術的傳播到中華傳統的發展,圍繞人文素養提升、養成,汪立夏用大量故事讓學子更好了解人文素養之精華。
汪立夏指出,教育也是養成人文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當代大學教育環境并非毫無瑕疵,要想完善教育環境則需要通過改革來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效益,而提倡純粹的人文理念是其中一個效果顯著的解決方法。他認為當代大學主要內容可歸納為“人學”、“心學”、“文學”、“科學”、“經學”這“五學之學”,其中“心學”涉及的個人情商水平培養與“經學”提倡的理論必須運用到實踐中去這兩方面對人文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同時,他提倡在座師生“樂享人生”,持樂觀的態度去享受生活,培養人文素養。
“汪立夏副書記講座生動活潑,貫穿很多的人文故事,讓我們都深入了解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在工作學習中更好提升人文素養。”聆聽講座后,人文學院院長梁成意說道。
梁成意宣布人文文化節閉幕。(攝/高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