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2015年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字字珠璣,直擊心靈……
事實上,各地各部門不懈探索涵養新家風的舉措:全國婦聯2014年組織開展了尋找“最美家庭”活動和“好家風好家訓”宣傳展示活動,各地涌現出100多萬傳承良好家風的“最美家庭”,亮出好家風好家訓格言71萬余條;教育部和中央電視臺聯合打造《開學第一課》,以“父母教會我”為主題,探索怎樣通過家庭教育、通過言傳身教,讓傳統文化浸潤孩子們的心田;2015年上海市民文化節以“家·文化與生活的美妙互動”為主題,開展1000場“家風、家訓、家教”專題論壇和講座……
不過,隨著家庭模式和家庭結構的劇烈變化,家風的傳承并非輕而易舉。上輩人的教育不時被當做“老掉牙”的“老一套”棄若敝屣,“平等對話”“放任天性”的“西式”教育被時尚父母奉若圭臬,電子產品、電視節目擠壓著原本就少得可憐的家庭日常交流時間,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的滲透讓不少家庭教育變了味兒……那么,家風的傳承和涵養究竟受到了哪些沖擊?新時期需要怎樣的新家風、又該如何涵養新家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其中如何發揮正能量?請看對話——
文化為根 德慧相長
時代呼喚新家風,努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使家風找到文化之根、精神之魂,才能獲得支撐其持續傳承的巨大力量
記者:現代社會和過去相比,在家庭結構、家庭關系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么,現代家庭的家風傳承受到了哪些影響、出現了哪些變化?
王東華:好母親勝過一所好學校。當前,我們家風傳承中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是母親的缺位。全國婦聯公布的數據,全國有留守兒童6100多萬,不少農村母親將孩子生下來就交給老人,自己到城里去打工;而城市里的不少母親則從產房出來沒多久就重返職場,連哺乳都沒時間甚至沒意愿。“中國一大怪,孩子生下老人帶。” 可以說,中國進入現代社會,是“婦女站了起來,母親倒了下去”。沒了母親的言傳身教,還何談優良家風傳承?
言傳身教 父母作則
重視老人延續傳統的重要作用,營造平等和諧融洽的家庭關系和崇尚新家風的社會環境
記者:新家風的涵養首先是在家庭內部進行的,作為涵養新家風的主體,各家庭成員應該如何從我做起?
王東華:我們還是要強調母親在家風傳承中的重要作用。母親承擔著子女教育和家風傳承的大部分責任,是家訓、家規、家教的首要執行人;母教就是家訓、家規、家教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一個民族家庭文化之本。政府和社會應當通過各種宣傳方式,樹立“母親是家庭的第一監護人”的觀念,營造感恩母親的良好氛圍。同時,以制度和政策落實對母親的尊重和保護。比如在產假、福利等方面給予母親更多的傾斜,等等,讓母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歸家庭,涵養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