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我校召開《南方山地果園智能化管理技術與裝備》“2011協同創新中心”項目推進會,中國工程院羅錫文、陳學庚兩位院士出席指導,為項目把脈,全面提升協同創新中心水平,也為我校改革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

校黨委書記萬明致辭。

校長雷曉燕在講話。

省科技廳副廳長趙金城在講話。

省教育廳副巡視員呂玉琪在講話。

副校長陳夢成主持會議。

校長雷曉燕為羅錫文院士頒發“2011協同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會暨江西省光電檢測工程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聘書。

會議現場。

羅錫文、陳學庚兩位院士到江西省光電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指導工作。

合影。

合影。
校黨委書記萬明對羅錫文、陳學庚兩位院士及各位專家學者表示歡迎。他介紹了學校發展情況及取得的顯著成績。他說,華東交通大學是立足于交通行業、為行業服務的高校。在剛剛結束的我校第五次黨代會上,提出了實現“百年交大夢”的奮斗目標和扎實推進“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期望得到在座的專家、學者的指導與支持,為實現“百年交大夢”這一宏偉目標不懈努力。
校長雷曉燕宣讀了“2011協同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會暨江西省光電檢測工程中心學術委員會名單,并分別頒發聘書。其中,羅錫文院士受聘為主任,陳學庚院士受聘為副主任,國家863首席趙春江、國家863組員何勇、863首席方憲法、黨委書記萬明、東華理工大學校長柳和生、我校副校長劉海文、清華大學教授周東華、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劉燕德、西南大學教授鄧烈等9人為委員。
羅錫文對我校“2011協同創新中心”項目所取得的成績表示祝賀。他說,當今國家水果生產普遍出現低產現象,社會資源環境壓力大,對產品后期處理能力不足等種種原因,創建山地果園智能化很有必要。江西是水果之鄉,華東交通大學位于江西南昌,有優良的研究基礎和良好的檢測技術。因此,華東交通大學此時進一步推進“2011協同創新中心”項目具有良好契機。
羅錫文表示,要更好地推進“2011協同創新中心”項目,關鍵在于人才的培養,要基于產業基礎,圍繞產業發展不斷深化,為產業的發展解決實際問題。
省科技廳副廳長趙金城表示,將大力支持學校“2011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并強調高校要加強與企業合作,圍繞產業中急需的關鍵和核心技術進行攻關,讓裝備產業化,在服務地方經濟和行業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省教育廳副巡視員呂玉琪希望,學校以江西省重大需求為導向,進一步完善中心建設,充分發揮專家咨詢委員會和各級協同單位的作用。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用好專家資源,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全國知名院校。堅持改革創新,培養一批拔尖優秀創新人才。
羅錫文院士、陳學庚院士等專家學者在校領導陪同下參觀了江西省光電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副校長劉海文出席會議。副校長陳夢成主持會議。劉燕德就“2011協同創新中心”項目的相關情況進行了詳細匯報。

下午,羅錫文院士、陳學庚院士分別為我校師生帶來了精彩的學術講座。(攝影/薛桂君、機電學院提供)
相關鏈接:
羅錫文院士簡介
羅錫文,男,1945年12月生,湖南省株洲市人。農業機械化工程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1970年華中工學院無線電技術專業本科畢業后在貴州省銅仁縣農機廠工作9年,1982年在華南農學院獲農業機械化專業碩士學位,80年代后期在美國進修2年。現任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南方農業機械與裝備關鍵技術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農業工程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科技部863課題專家組精準農業領域組組長兼任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和中國農業機械學會副理事長,國際地面車輛系統協會(ISTVS)會員、國際土壤耕作研究組織(ISTRO)會員、亞洲農業工程協會(AAAE)會員、美國農業工程師協會(ASAE)會員。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水稻生產機械化和農業裝備機電一體化技術研究,首創同步開溝起壟施肥水稻精量穴直播技術體系,研制成功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機和水田激光平地機居國際領先水平,在國內首次研制成功無人駕駛水稻插秧機和拖拉機。研制的水稻新機具可以實現土地平整、水稻插播、機械化育秧、精準噴施、GPS導航自動作業等全部流程,在價格上不僅比國外同類產品低三分之一,而且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水稻產量。曾獲省部級科技獎勵10項,主編專集2部,發表學術論文250余篇,SCI/EI收錄60余篇。指導的研究生1人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1人獲提名獎。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國家級教學名師。
陳學庚院士簡介
陳學庚,男,1947年4月生,江蘇省泰興市人。1968年畢業于新疆兵團奎屯農校,新疆農墾科學院機械裝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華東交通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名譽院長,石河子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機械學會副理事長,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0年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6年國家人事部優秀中青年專家。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學庚院士是我國農業機械化工程優秀專家之一,主要從事旱田作業機械研究,為新疆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研究和大面積推廣應用領域的重大貢獻者,建立了膜上精準穴播理論,提出了“準、聯、低、易”的農機現代設計新理念,突破了地膜植棉機械化關鍵技術,攻克了滴灌技術大規模應用農機裝備的難題,研發了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關鍵技術與機具,填補了國內外同類機具的空白,為我國干旱區膜下滴灌栽培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和棉花全程機械化的實現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主持科研課題22項,2項成果水平國際先進,10項國內領先。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二等獎12項,獲得國家專利30項,國家重點新產品9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榮譽稱號13項;榮獲自治區先進科技工作者、自治區勞動模范、全國農林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國家級優秀科技專家、全國星火計劃先進個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農業部“農機推廣功勛人物”稱號及獲自治區優秀專業技術工作者一等獎、中國科協第三屆西部突出貢獻獎、兵團首屆突出貢獻獎。2014年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接見陳學庚院士時,在一臺精密播種機前,聽說只有中專學歷的研制者陳學庚剛當選為工程院院士時,總書記說英雄不問出處,誰是英雄,戰場上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