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晚,2010年“求是調研”培訓講座于北區禮堂三樓舉行。人文學院王小軍博士從社會調查的定義、調研準備階段、調查階段、資料整理與分析以及調研報告的撰寫等五個方面,為參與調研的38個團隊成員進行了詳細介紹,并勉勵大家在調研過程中要實事求是、開拓創新,把從調研中學到的知識融入到學習與生活中,不斷提升自己。
王小軍說,社會調查是社會“調查”和“研究”簡稱,是人們有目的、有意識地通過對社會現象的考察、了解和分析、研究,來認識社會生活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一種自覺認識活動。他表示,調研的準備階段是整個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課題的選擇及其思路的形成往往決定著調研的成功與否。他建議同學們要結合自身經歷與個人素養,在初涉調研時把握以小代大的原則,從選題的重要性、創新性、科學性、可行性及合適性等方面考慮,尋找出最容易獲取資料和出成果的課題進行研究。
王小軍強調,在確定課題之后,必須圍繞課題進行初步探索與研究,將抽象的概念與具體的經驗事實連接起來,為調研研究假設、具體方案的實施等作好實質性的鋪墊。他說,形成一份完整的、周密的、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是調查研究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對整個調查工作的步驟、手段、工具、對象、經費、時間等進行規劃、選擇和安排。他從調查課題的目的和意義、調查內容、調查范圍和地點、調查對象和分析單位、調查的理論假設、抽樣方案等方面為參賽成員進行了一一講解。
調研報告是成果的書面、集中體現,是交流、使用和保存調研成果的重要載體。調查報告的撰寫關系到成果質量的高低和社會作用的大小。王小軍建議,要撰寫好調查報告,就應研究調查報告的特點、類型、構成要素、撰寫程序、結構和寫作方法等問題。此外,王小軍還對調研過程中的數據統計、資料轉換與錄入提出了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