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19:00,校黨委宣傳部部長石初軍應邀為全校5個“詹天佑班”的100余名同學,作了一場題為“談談詹天佑精神”的專題講座。
少年求學海外 回國用非所長
石初軍介紹說,1872年,年僅十二歲的詹天佑考入幼童出洋預習班,隨即踏上了赴美留學之路。1877年,詹天佑以優異的成績從紐海文中學畢業,并于同年五月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結束了四年的專業學習,獲取學士學位之后,胸懷報國之志的詹天佑回國后卻被清政府用非所長,先是在福建水師學堂學駕駛海船,后又被派往旗艦“揚武”號擔任駕駛官,指揮操練。
獻身鐵路事業 功績流芳百世
詹天佑幾經周折,終于在1888年轉入中國鐵路公司,拉開了他獻身中國鐵路事業的序幕。在津榆鐵路灤河大橋修筑中,詹天佑解決了外國工程師未能解決的橋墩基礎施工困難,引起中外注目。 1905年,清政府委任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張鐵路。他通過開創“豎井開鑿法”、創造“人”字形線路等,使京張鐵路提前兩年全線通車,并節約了二十八萬兩白銀的建造成本。1919年,58歲的詹天佑因勞瘁成疾,病逝于漢口。
鞠躬盡瘁一生 內圣外王典范
石初軍認為,詹天佑生于憂患,死于憂患。但他立志報國、厚德載物的精神,革新創業、艱苦奮斗的情懷,終將生命化成匍匐在華夏大地上的一根鐵軌,堪稱內圣外王的典范。
石初軍從四個方面對詹天佑精神進行了深入地解讀:一是忠于國家。詹天佑以“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為己任,胸襟開闊、勇于擔當。即使臨終遺言,也關乎國家、語不及私。二是精研學術。詹天佑認為,作為一名工程師,其使命是以建設求進步。他堅持科學愛國,在學術上,他精益求精、勇于創新;在工作中,他身先士卒、事必躬親。三是不畏艱難。詹天佑曾說,若因世事難而畏之,則事之抵于成者卒鮮。他以大無畏的氣慨,知難而進,并最終克服種種“向來所未有”的困難,為國爭光。四是修身正己。詹天佑崇尚道德而高人格。他認為,學術雖精,道德不足,猶諸筑高屋于流沙之上,稍有震搖,無不傾倒。詹天佑亦諄諄教誨青年工學家,“勿屈己以徇人,勿沽名而釣譽”。
最后,石初軍勉勵大家認真學習詹天佑《敬告青年工學家》一文,學習詹天佑精神,傳承詹天佑精神,弘揚詹天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