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校黨委宣傳部部長石初軍在南區模擬法庭為人文學院世紀英才學子講授《大學》。

“背”乃讀書好途徑
石初軍先是帶著同學們大聲朗讀了《大學》中的部分內容,在朗讀時特別注重節奏上的抑揚頓挫。石初軍說,《大學》中連帶題目總共1755個字,相對于約15000字的《論語》、35000字的《孟子》而言更為簡短,且易于接受和掌握,更沒有《老子》的難懂,在大學生中提倡讀此書十分具有現實的意義。就背誦而言,石初軍指出,在早上全身心地投入讀書是件趣事,倘若能做到一本好書讀100遍、背100遍、復習100遍,則可終生受用。他還強調要學好中國傳統文化最好的方法便是背誦,古之圣人之所以能在學問上有如此大的成就,皆因為他們在“背”上花了大功夫。
“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石初軍以《大學》第一段提綱挈領,總體闡述了《大學》的內容。他認為,小學,即小孩之學,主要應側重于文學;大學,即大人之學,是成人真正地去做頂天立地之事。“道”,最初指道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規則,而道理就是由道路原意演變來的,“道”是一切的根本,是宇宙的規律,無處不在。同時他還理論聯系實際,就韓國前總統盧武鉉墜崖身亡事件反映出來的韓國民眾普遍問題,石初軍分析原因是韓國由原本接受儒家思想轉變成接受西方思想,中國思想不僅能讓自己受用還能讓惠澤別人,但是西方的思想家往往是自己專研后多半以發瘋和自殺了結,尼采、羅素等就是做好的佐證。因此,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顯得更加地有現實意義。
“知止而后有定”
石初軍又以大思想家孔子為引子,他之所以是中國5000年文化承上啟下的文人,是因為他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定向。家、國、天下本是一體,生命的意義在何處,只有自己定好二點:知道自己在哪里?知道自己下面該做什么?石初軍還以自己身邊的事解析了現實生活中“靠父母,靠家庭”的現象,以30年為期限來看待真正的命運,最后一切依舊是靠自己,應該給自己有生命的定向,安于本分,明確自己的前進方向。這便是“知止”和“定”的最終詮釋。人生的一切應該抓住根本,那么一切便自然會水到渠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不會是遙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