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東交通大學國際學院和信工學院聯合組建了一支39人的“追風青年”實踐隊,赴江西省萍鄉市白竺鄉、東源鄉、廣寒寨鄉和排上鎮等地,開展了為期七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采訪黨員先鋒故事
萍鄉是一片紅色沃土,革命舊址、紅色遺跡遍布。萍鄉第一站,“追風青年”實踐隊前往萍鄉路礦工人紀念館、上栗鎮烈士紀念館、萍鄉小西路革命斗爭展示館等地開展“紅色走讀”,追尋紅色印記,傳承紅色基因。
讓這群“追風青年”印象最深刻的是走訪時開展的“老黨員”與“新青年”對話。在白竺鄉源頭村,他們采訪了一位97歲老人——鐘章發,他曾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浴血奮戰,榮獲兩次個人三等功。
鐘章發眼含熱淚,激動地描述著戰場上那些驚險的戰斗。實踐隊員劉睿望著他衣服上滿滿的勛章,眼眶也逐漸濕潤,“我會牢牢記住我聽到的每一個戰斗故事、每一個軍人名字,我們的銘記是無聲的敬仰。”

探尋鄉村振興奧秘
“追風青年”在調研中上好“大思政課”,探尋萍鄉“生態美”與“百姓富”同頻共振的發展成果。“稻鴨共生”是“追風青年”此行在廣寒寨鄉郊溪村學到的新名詞。
“鴨子具有雜食潛能,既可以在稻田間除蟲施肥,又可以保持稻田的生態環境。”郊溪村的農場主高小年介紹。
“百畝藤茶基地、三十六灣稻鴨米基地,讓我感受到了郊溪村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煥發的生機與活力。”聽著高小年放棄高薪工作回鄉創業的故事,實踐隊員劉佳不禁感慨:“鄉村振興需要青年的參與。具有現代意識、開放意識的青年人現在已經成為鄉村發展的源動力,我畢業后也要回去建設家鄉。”
參觀完白竺鄉冠優鮮奶牛科普樂園、畔泮山水高山農品基地和桐花谷等地之后,實踐青年們不約而同將“農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作為自己撰寫的調研報告主題。“萍鄉有許多村莊都在積極打造鄉村旅游新業態,農業與旅游融合發展,能夠帶動農民就業增收,推進鄉村振興。”實踐隊員陳語欣在實踐報告中這樣寫。

陪伴七彩假期支教
“村子里的留守兒童很多,家里的大人外出務工,留下老人照顧孩子,經常一個大人要照顧一大家子小孩。”白竺鄉鄉長譚婧怡介紹。
為了陪伴孩子們度過“七彩假期”,實踐隊青年們決定面向當地留守兒童設計開展多場關于紅色教育、知識科普、安全宣講、文學創作等內容的支教課堂。
在東源鄉中心小學,一場足球比賽迅速拉近了實踐隊青年們與孩子們的距離。大家在體育競技中揮灑汗水,體驗團結協作的魅力。
實踐隊員林身華講述完《閃閃的紅星》故事后,便手把手教孩子們用彩紙折紅軍帽。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學習著,折好后紛紛帶上自己親手折的帽子,眼神中充滿和潘冬子一樣的堅定。
“AI會取代人類嗎?”在AI體驗課上,孩子們好奇發問,隊員黃瑞安則從不同角度帶領孩子們進行討論。在一次次對話中,“人工智能”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悄然種下。

服務鄉村基層建設
“追風青年”實踐隊先后在萍鄉多地圍繞入戶宣講、社區服務、農耕勞動等內容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用腳丈量祖國大地,用心投身鄉村基層。
在白竺鄉,“追風青年”走街串巷調研普通話使用情況,為當地推廣普通話盡力所能及之力;在江嶺村,他們通過入戶宣講、發放傳單等方式,積極協同參與煙花爆竹集中排查整治專項活動,共建平安江嶺;在廣寒寨鄉,他們協助整理檔案,體驗基層一線工作的辛苦;在上村村,6點天微亮,他們便來到田埂間幫忙采摘毛豆,汗滴禾下土,體驗勞動的價值;在東源鄉,他們挽起褲腳,下田插秧,感悟農業生產與作物生長的艱辛不易。實踐隊員鄧靜怡說:“通過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更加堅定了我要學好專業知識,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的信心和決心。”(文/鄧瑩、劉妮、劉通、肖志鵬)


https://jx.ifeng.com/c/8bIN7iBizY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