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華東交通大學外語學院“紅譯站”暑期大思政實踐隊赴撫州市金溪縣,開展了一場融合紅色傳承、非遺體驗與農耕實踐的暑期大思政實踐系列活動。同學們走訪老黨員感悟初心,體驗農耕文化體會勞作艱辛,探秘當地非遺技藝,走進紅色遺址追尋歷史足跡,在鄉村熱土上書寫青春擔當。
對話老黨員:紅色基因在代際傳承中煥發生機

實踐隊首站走訪彭家村三位老黨員。65年黨齡的鄒爺爺年輕時懷揣對黨的赤誠申請入黨,擔任農機站站長后,不懈努力推動先進農機技術在鄉村落地,為農業發展注入活力;江奶奶曾響應黨的號召擔任村婦女主任,組織婦女學習文化知識、傳授生產技能,帶領大家開墾荒地、種植作物,為改善村里生活條件奮斗;葛爺爺年輕時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立志為人民謀福祉;現在,雖年事已高,對黨的忠誠與熱愛從未改變。同學們被老黨員們堅定的理想信念深深感動,紛紛表示將以老黨員們為榜樣,努力成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青年。
紅色走讀:舊址前的精神洗禮
踏入金溪戰役烈士紀念園,高聳的紀念碑巍峨矗立,同學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緩步繞行紀念碑。通過紀念園中的圖文展板,同學們了解到金溪戰役中,戰士們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用生命捍衛理想信念的英勇事跡。那些年輕而堅毅的面孔,那些可歌可泣的戰斗場景,深深烙印在同學們心中,讓同學們對和平的來之不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隨后,同學們來到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司令部舊址。指揮部內,陳列著當年紅軍使用過的桌椅、油燈、地圖等物品,每一件都散發著歷史的氣息;墻上的作戰計劃圖、電報文稿,生動展現了紅軍指揮員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慧與勇氣。在這里,同學們真切感受到紅軍第一方面軍為革命勝利做出的巨大貢獻,體會到革命先輩們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
農耕體驗:感悟農耕艱辛

初到田埂,實踐隊員們面對水田既興奮又緊張,在農民伯伯的示范下才小心翼翼踏入泥濘水田。拔苗需找準根部輕力拔出,看似簡單的動作卻讓同學們很快腰酸背痛;插秧更是技術活,要控制好間距和深度,起初秧苗插得歪歪扭扭,甚至漂浮水面,在農民伯伯耐心指導下,同學們才逐漸熟練,讓嫩綠秧苗整齊排列在水田中。通過這次體驗,同學們深刻體會到“粒粒皆辛苦”,更珍惜糧食,也對日復一日辛勤勞作的農民充滿敬意。
非遺探尋:指尖上的文化傳承

實踐隊深入探訪金溪縣三項非遺技藝。在竹編藝人徐師傅的作坊,細竹條在手中翻飛,半小時便編出精巧的小船模型。學生們嘗試將竹條剖成薄片,卻因力度不均多次折斷。“看似簡單的編織,實則需要十年功”徐師傅說。在藕絲糖作坊,傳承人演示熬糖技藝。看似簡單的拉扯,實則要手肘、手腕、肩膀協同發力,雕版印刷體驗中,學生們在反刻的木板上刷墨、鋪紙、拓印,當“耕讀傳家”四個字清晰顯現時,大家驚嘆于古代印刷術的智慧。“這些非遺是活態的歷史,我們要做文化傳承的‘翻譯者’”領隊老師徐蒙蒙說。
文藝展演:四校聯合致敬抗戰勝利80周年
華東交通大學聯合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贛東學院、荊楚理工學院三校,在青田書院文化廣場舉辦“青春對話歷史”主題文藝展演,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展演中,各校帶來合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非遺舞龍《彩龍舞東方》等10余個節目,通過紅色旋律、傳統與青春文化碰撞、情景故事講述等形式,展現青年擔當,喚醒歷史記憶。此次活動是四校“三下鄉”成果展示,搭建起青年與歷史的對話橋梁,推動紅色基因傳承。
這場暑期大思政實踐,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青年學子認知鄉村的多維視角——在紅色基因中汲取信仰力量,在非遺技藝中觸摸文化根脈,在農耕實踐中理解民生之本。正如隊員們在心得中所言:“當我們的腳印與鄉村的土地重合,當我們的目光與歷史的星辰對望,青春便有了更厚重的刻度。”

https://wmjs.jxwmw.cn/system/2025/07/24/0200453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