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18米長的混凝土布料機,液壓系統就是它的‘肌肉’,就是因為有了它們,鋼鐵臂架才能力大無窮,又能靈活自如。”近日,在華東交通大學的實驗室里,丁孺琦用通俗的比喻,道出了工程機械背后的核心奧秘。
這位出生于1987年的年輕學者,如今是華東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技術發展院副院長,也是江西省科學技術青年獎獲得者。在電液控制——這個支撐隧礦掘進裝備、挖掘機等“大國重器”的核心領域,他扎根十余年,走出了一條從工程一線邁向技術創新的務實之路。
從“追著問題跑”到“帶著成果闖”
丁孺琦的科研之路,起步就帶著“非主流”的色彩。在浙江大學直博期間,他不像大部分博士生一樣“泡”在實驗室,而是跟著導師深入企業一線,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奔波于各類工程現場——從民營企業的生產線到特種裝備項目試驗場,哪里有技術難題,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那時候大家大多在追求高水平論文,我們卻執著于攻克一個又一個工程項目。”他坦言,盡管讀博期間獨立承擔了兩三個重大項目,但由于剛開始論文數量不足,在求職時曾遭受波折。最終,是華東交通大學伸出的橄欖枝,讓這位江西籍學者回到了家鄉。
這段“偏科”的經歷,反而成了他的優勢。比起純理論研究,他更懂企業產品面臨的痛點,例如“挖掘機如何既省油又高效”“鑿巖臺車如何適應隧道復雜地質精準鉆孔”“重載長臂架如何避免控制失穩、失控”。這些從一線摸爬滾打中獲得的經驗,不僅成了他日后科研攻關的核心方向,更讓他走出了一條“實踐反哺學術”的特色路徑。他后續發表的系列高水平論文,帶著工程現場的“煙火氣”,既創新了理論,又能直接指導產業實踐,真正讓學術研究扎根在祖國大地。
把“笨功夫”做成“巧突破”
電液控制元件及系統是隧礦掘進裝備、挖掘機等“大國重器”的核心傳動與控制基礎件,深受國外“鎖喉之痛”。丁孺琦十余年來始終錨定電液控制“元件-系統-裝備”這一關鍵技術鏈條,持續攻堅。
“前面報過三次,全失敗了。”談及2021年最終獲批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他語氣中仍帶著感慨。這一課題,實現了華東交通大學在機械學科國家級重大項目零的突破,背后是團隊連續多年“推倒重來”的堅持——每年大半年時間扎根實驗室和企業試驗車間,從方案設計到樣機調試,每一步都經過反復打磨。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和團隊毅然跳出了仿制國外技術的傳統路徑。“國外依賴復雜的機械液壓回路,我們選擇用軟件編程實現突破。”丁孺琦所說的“軟件定義性能”技術路線,不僅避開了國外專利壁壘,更使液壓系統控制靈活性和精度顯著提升。
這一突破帶來實實在在的產業升級:與三一、山河智能等國內知名企業合作,使挖掘機實現“按需供能”,油耗降低14%;讓大型旋挖鉆機的超長鉆桿末端定位誤差低至5毫米。
從實驗室到產業一線,見證江西科創“突圍”
技術創新最終要服務于產業發展。
丁孺琦積極投身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他一邊帶著學生“泡”實驗室,把浙大的科研經驗傳授下去;一邊搭建“產學研橋梁”,將在省外龍頭企業應用驗證過的技術“回流”到江西企業,助力企業從“受制于人”到“先發制人”。丁孺琦團隊研發的長臂架隧道施工裝備智能精密控制技術,已在本土企業江西鑫通落地應用,有效解決了隧礦施工裝備“動得慢、停不穩、鉆不準”的工程難題。
他的實驗室仿佛一個微縮版的創新平臺:18米長的混凝土布料機樣機旁,是布滿復雜線路和油管的電動挖掘機控制系統、液壓電梯加載升降臺架等各類“自研制”裝備。墻上掛滿了與企業的合作項目展板,記錄著他將省外先進技術“回流”江西、助推本土產業升級的努力。
電液控制元件與系統是江西“1269”行動計劃礦山、隧道工程裝備“高端化、智能化”發展的關鍵瓶頸。
這些年,他深刻感受著這片紅土地上科研環境的變遷:從當年“年輕科研工作者只能申請幾萬塊省基金”,到如今有專門的省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20萬元經費的職業早期青年科技人才培養項目,成了“引才招牌”;企業從不敢用新技術,到主動上門尋求合作。
“盡管江西的裝備制造產業在與全國其他強省、大省競爭時處于弱勢地位,但我們依然要做細分領域的‘技術高地’。”這是丁孺琦回到江西時的初心,也是他始終堅守的信念。
如今,丁孺琦的實驗室里,液壓系統仍在不知疲倦地運轉。“搞科研,就要有圍繞一個個小問題潛心研究的定力,要有‘關關難過、關關過’的毅力。”丁孺琦望著窗外的校園,語氣堅定。
此刻,江西的科創浪潮正勁,而他鉆研的液壓控制技術,正像一股無聲卻強勁的“動力血脈”,為江西裝備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注入硬核動能,也為中國大國重器的“江西篇章”寫下生動注腳。

https://jx.chinadaily.com.cn/a/202510/15/WS68ef9033a310c4deea5ec81b.html